行業知識
我國薯類加工業面臨的4個制約因素
2020-05-18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紅薯生產國,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約占世界的70%和85%。目前我國紅薯常年種植面積在9000萬畝以上,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總產量達1.5億噸。我國紅薯的消費比例為:工業加工約45%,飼用35%,食用20%。我國也是馬鈴薯生產大國,種植面積在2017年就已達8624萬畝,產量約1.07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我國的紅薯、馬鈴薯產量雖高,但是加工轉化率卻比較低,北美與歐盟是當之無愧的馬鈴薯加工業領導者,加工轉化率為60%-70%,而我國僅為10%-12%。無論是加工紅薯、馬鈴薯、木薯、葛根還是哪種原料,深加工產品主要有四大類:淀粉、全粉、食品(薯條薯片等)、加工副產品(蛋白、膳食纖維、果膠等)。
以馬鈴薯淀粉加工為例,我國年加工鮮薯量大概是500萬噸,生產精淀粉約60多萬噸,而歐盟地區的荷蘭艾維貝公司年加工淀粉64萬噸。一個淀粉加工企業的年加工量比我國所有的淀粉加工公司年產量的總和還要多。顯然,我國薯類加工轉化率的問題制約著我國薯類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總體表現在以下4點。
一. 企業規模較小,加工技術能力較弱,淀粉加工設備落后,生產力就提不上去。
二. 加工理念落后,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我國大多數的薯類加工企業都是以提取淀粉為生產目標,然而薯類深加工的其他領域,變性淀粉、功能性食品的加工比例非常小,蛋白質、纖維、有機質、果膠等有價值的成分沒有得到有效開發。
三. 企業定位較低,國際化水平低,國際市場占有率低。我國的淀粉精深加工大部分使用的加工技術自動化程度低, 無法與國際淀粉加工行業發展趨勢接軌。
四. 環保意識較弱,缺乏全局意識。我國的淀粉加工企業注重淀粉出成率,環保治理工程普遍不具備。現在我國嚴抓生產環保問題,許多環保處理不達標的生產企業被要求整和完善,這對淀粉加工行業來說無疑是個考驗。在今后的加工過程中,需要注重水資源利用、薯渣利用、污水處理、清潔生產等治理工程也要建立起來。
作為薯類種植大國,我國應當轉變加工方式,提高加工轉化率,推廣自動化加工設備的使用率,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綠色環保,健康生產,早日從“種植大戶”變身成為“加工大戶”!
-
相關新聞
-
- ·我國薯類加工業面臨的4個制約因素
- 2020-05-18